七禾网专访优素资产李灵活:变是唯一不变的法则2016-10-12 15:05
李灵活:我之所以从事期货交易,最简单的原因就是热爱,我喜欢这种不断挑战和突破局限的感觉。回头一看,这么多年的交易结果证明自己还比较适合这个市场。 能够长期盈利的核心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进化和重视过程。 不断地升级和丰富操作系统、学习体系,完善策略组合。与之伴随的,是认识的提高、心境的提升,这是所谓“术”和“道”的进化。 在这些年的交易中,我更关注的是交易过程中的合理性、正确性,包括逻辑基础和操作系统,总结其中的问题和教训,并没有刻意设定和追求盈利目标,所谓“不求而得”。
李灵活:平常心。因为我的职业生涯应该还一半都没走完,尤其今年才是阳光化的元年,所以现在谈成绩太早。第二个十年是我正在进行的主要事情,能否保持需要事实来验证。今年是第二个十年的第一个年头,目前看来也还不错。至于为什么,那就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李灵活:你所讲的最大50%回撤应该是早在2007年的事,如果你连续看的话,2006年收益366%,2007年收益90%,2008年收益942%,所以按年度来看的话,前三年的收益都是很吓人的,一方面当时的资金量比较小,初始资金20万左右,而且达到一定规模后是盈利出金;另一方面收益率跟波动率肯定是成正比的,当时采用的还是单边重仓策略,所以资金的波动率也会随之较大。在当时看来,是很正常的,是当时的交易策略和市场行情决定的。我的应对策略是适当增加了日内单边+隔夜套利的策略,并合理地丰富了交易品种。
李灵活:二者应该说处于交易的不同阶段,回撤避免是事前的,回撤修复是事后的。就好像你问我交易计划更重要还是交易执行更重要,我认为是都重要。 同时,回撤和盈利在任何系统中都是交易的一体两面,不可能抛开一面单独考虑和谈论另一面,只是在不同系统中二者的表现程度不同而已,但总的来说是正相关的,他们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交易策略或交易系统的波动率。 成熟的交易者应该不是去避免回撤(那样交易会寸步难行),而应是去管理回撤(根据资金特点和市场特点以及交易状态,运用策略组合、资金管理系统、风险控制系统来共同实现),包括回撤时的心态及应对,客观评判策略的有效性并对策略组合作出及时调整。 一套完整的系统或系统组合,在回撤的同时就孕育着“回撤修复”的能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好过程,让回撤尽量不要太大(在预期范围内)、等待系统的“回撤修复”正常到来、并迎来系统“盈利爆发”的阶段。 我们习惯了以结果论英雄,所以回撤修复的指标会更有实战意义。比较庆幸的是过往十年多来,我最长的回撤修复时间是九个月(主要是因为当时市场环境变化极大,操作风格进行了巨大的调整),现在这个时间还在不断缩短。
李灵活:“长期复利”某种角度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从长周期来看,它受到资金规模、市场规模、策略规模和交易者能力(格局)的限制,放在无限长的“长期”维度来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 但作为一个人,一个交易团队,在其有限的交易生命周期内,“长期复利”还是有实现的可能的,当然它的实现是有很多先决条件的,也是不易做到的。 “长期稳健复利”是我事业上唯一追求的目标,一切与此目标相背离或有影响的问题我们都要远离,一切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因素我们都要坚持并发扬光大,当然是要以提升自己的“格局”和“能力”作为第一手段。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事实来逐步验证。因此,我们更注重过程。
李灵活:资金管理和仓位管理都是个具体的策略设计和操作系统架构的概念,不能单独地泛泛地讨论,必须结合具体的账户、具体的资金特点,考虑具体的合约、市场特点以及操作系统来综合设计模型参数和执行系统。 同时,资金管理和仓位管理又是一个动态和有机的系统,不能简单地以为可以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更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应在行情的演变和账户权益的变化中有合理地自适应和调整能力。 我们的资金管理和仓位管理渗透到每一个策略的设计、策略组合的架构、策略执行系统的安排以及不同账户特点的需求等细节之中,他们是整个交易系统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李灵活:在期货市场,像我们这样的交易者实际上购买的就是风险,是通过对风险的管理来实现盈利的。风险跟收益是交易的一体两面,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组合在一起共同体现了交易的“波动率”。
因此,市场上的风险就是我们盈利的来源。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策略和操作系统对它进行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风险都是可以管理的。 从长期来说,出现不能管理的风险,在市场规则稳定和公平的情况下,只能是自己能力的不足。 要从短期来说,相对难以管理的风险我认为主要有突发事件风险(包括政策、自然地址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但长期来说,这些也是可以管理的,除非市场不存在了。
李灵活:正如前面介绍过的,我们的风险管理是渗透到每一个交易策略的制定、执行之中的,也考虑每个账户的不同情况,在策略池的架构和交易系统的设计中加入不同的风险管理因子,共同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发挥作用,让每一个交易策略都充分完成自我生命周期的运行,能够迎来“盈利爆发”。
李灵活:我们现在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所有主流策略。 从周期上讲,有超短线、短线、中线、长线、超长线; 从品种上讲,四大期货交易所的所有主流品种(成交量大于10万手的)我们都有关注并参与; 从合约上讲,主力、次主力、次次主力都有持仓; 从策略上讲,有日内策略、波段策略、跨期套利策略、跨品种套利策略、跨市场套利策略、趋势策略、多空对冲策略和震荡策略等。 我们的投资组合是子策略、子品种、子周期的纵深交错,在不同的净值阶段和行情阶段根据市场特征及策略波动性特征匹配不同的组合及权重。
李灵活:这里面每一个子策略都是为权益增长做过贡献的,在不同行情特点中都有适应期,并且未来还会不定期使用。我们已经过了单独依靠某一种或几种策略来进行交易的阶段,所以无所谓哪种更擅长。现在更强调组合拳。哪些策略适用于当前市场我们就会配置进去。
如要说对单一策略评价的话,首先要注重的是逻辑基础、其次是正收益、再次是波动率、最后是容量。
李灵活:是的,长期来讲,没有始终盈利的策略,但可能会有始终盈利的人。因为任何单一策略都有它适合的行情与不合适的行情,需要做一个界定和区分;任何既定的策略组合也不可能适合所有行情阶段,还需要人为调整,使之更科学和契合当前的环境。 同样,人乃交易之本。在交易的演化中,交易者的情绪、认知、感悟也必然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有好有坏,我们要有意地控制自己、扬长避短,不断总结、进化、提升,以便于更好地感悟规则、设计策略、完成操作。
李灵活:这里的主观,不是武断,而是综合判断;这里的客观,也不是唯数据论。 我说的主观,是指策略来源、策略逻辑基础是通过主观分析得来,而不是来源于纯粹的历史数据统计。这样获得的策略和执行系统可以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容量以及较长的有效周期。某种角度,我认为这样的“主观”才是真正的“客观”。 我说的客观,是指策略的制定环节和执行环节,要有相对明确的数据指标。这样有利于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分析复制性,也可以对策略和执行进行客观的事前分析、事中监控和事后评价。某种角度,我认为这样的“客观”可以更好地发挥“主观”的作用。
李灵活:首先,我不是程序化交易者,而是一个系统化交易者。 如前面所说,说量化只是我策略架构和执行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交易工具,量化策略只是我众多宏观对冲策略中的子策略之一。 我不仅关注基本面,更关注全球宏观经济,各大板块的整体强弱,在此基础上再细分到各品种的供需关系。这是我策略和执行系统制定的逻辑基础和来源之一。
李灵活:一直都有交易计划。如前所说,我们团队中我负责做策略制定,同时会与风控总监一起将风险管理因子嵌入策略之中,并据此制定完整的执行系统,也就是你说的交易计划。有另外的交易员执行策略。然后有我亲哥,风控总监负责监督管理风险。我们长期都是策略、执行和风控三者相分离。只有从机制上分工明确了,才能保障产品的正规运行。
李灵活:我其实也是一个比较有惰性的人,但入了这行,为了练执行力和毅力,前些年我还真是什么枯燥练什么,强迫自己一直坚持下去。 2005年以来,坚持进行器械健身,在提升了执行力和毅力之余,捎带收获了一个强健的体魄。 后来,组建了交易团队,通过强制止损发奖金、不止损扣奖金等方式提高了交易执行团队的执行力。 再加上现在的很多工具软件和风控总监的最后把关,执行力早已不是我们团队的障碍和瓶颈了。
李灵活:最开始我就说过,我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长期稳定复利,现在有了投资伙伴,就是延伸成“为投资伙伴创造幸福感”。 再有,如前所述,在交易过程中,我们更关注的过程管理,盈利和赚钱只是结果而不是目标,所谓“不求而得”。如果以赚钱为目标,从策略的制定到执行的过程,就有可能出现偏差甚至影响心态,所谓“欲而不得”。
李灵活:那时可以说是“炒股”,现在应该说是“配置股票”。对于股市,我一直没有放弃,自有资金一直在操作。
李灵活:私募产品要依据基金合同的约定来制定策略和操作系统,单账户是根据资金性质和要求来制定。
李灵活:对于这个字我们很有感情,首先是因为这些年来“止”字一直挂在我们操盘室的墙上,抬头可见,时常鞭策。对于“止”字,我们概括理解为以下16字: 1、 操作层面,止损止赢。 强调的是在策略制定和策略执行过程中,出场的两个主要方式,都要严谨、客观并坚决执行; 2、 发展层面,适可而止。 强调的是发展规模一定要匹配自身能力和市场容量,循序渐进,而且这种匹配要以结果为依据、要经过事实验证; 3、 心态层面,心如止水。 强调的是在交易过程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都要保持稳定的心态,“永葆初心”; 4、 境界层面,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的“止”,是停留、保持之意。强调的是要不断提升境界,以此引领交易和公司发展,保持前进的动力和能力,做到“砥砺前行”,不断追求“至善”之境。“止于至善”,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李灵活:精品店精在哪呢? 这一提法其实是基于前面说的“适可而止”,要追求公司的发展目标“长期稳健复利”、“为投资伙伴创造幸福感”,产品规模必须与我们的盈利能力匹配 因此,我们提出“精品店”的概念:一是公司产品数量精简;二是公司产品业绩精致;三是公司团队精兵强将。 目前我们还在进行团队新生力量的招聘,强化执行团队的建设。 原文地址:http://www.7hcn.com//article/265612-1.html
|